內臟脂肪堆積很危險
肥胖癥是機體脂肪總含量過多和(或)局部含量增多及分布異常,是一種由遺傳和生活習慣等因素共同引起,并對健康造成一定影響的慢性代謝性疾病。要想防治肥胖、管理好體重,首先得知道什么才算是肥胖。胖不胖,可不能只用眼睛來看,不是“富態”就算是肥胖。
福醫大附二院內分泌與代謝病科副主任醫師黃惠斌表示,目前全球肥胖的發病率和死亡率較高,有超過10億的超重人口,其中至少3億為肥胖。根據研究顯示,當前我國大城市人群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分別為30% 和12.3%。肥胖流行有三個顯著特征:患病率高、增長迅速、低齡化。肥胖是造成多系統慢性病發生的獨立而重要的危險因素,已成為影響我國人群健康的公共衛生問題。
黃惠斌表示,根據脂肪在皮下分布的區域,人體會出現局部肥胖,多數人的臀部肥胖成梨形,而腹部肥胖成蘋果形,和啤酒桶相似,因此被稱為“啤酒肚”。體重指數(BMI)是國際上檢測肥胖的常用簡易指標。我們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TO)公布的最新亞太地區肥胖指標,“小于18.5為消瘦,18.5 —23為正常,大于或等于23為超重肥胖”。
但BMI指數正常并不代表不屬于肥胖范疇,部分人其內臟脂肪嚴重堆積,腰圍達到腹型肥胖的標準(男性腰圍 90cm, 女性腰圍80cm)。這類人同樣屬于肥胖人群,內臟脂肪也是當今最常用的判斷標準之一。
美國心臟病專家弗朗西斯科·洛佩斯·希門尼斯領導了一項歷時14年、參與人數超過15000人的研究。該研究表明,體重正常但有過多腹部脂肪的男性的死亡率是肥胖男性的兩倍。而體重正常但有過多腹部脂肪的女性的死亡率比肥胖女性高32%。
啤酒越喝越能吃
天氣越來越熱,用衣服來掩蓋身材的辦法貌似也不太管用了,又到了有些人要減肥的時候了。那么,人為什么會胖呢?黃惠斌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遺傳因素。有研究結果表明, 肥胖受遺傳因素影響,即肥胖父母所生子女發生超重和肥胖的概率要高于非肥胖父母所生子女,肥胖具有遺傳性。
出生體重。母親在懷孕期間為保證營養充分,通常會補充大量營養,導致營養超標,胎兒體型過大。有研究結果顯示: 胎兒的出生體重越高,其發生超重和肥胖的概率越大,出生體重與兒童超重、肥胖呈正相關。
飲食習慣。喜食高油脂的油炸食品和甜品飲料,暴飲暴食,導致脂肪過度囤積是影響肥胖的重要因素。而且,進食速度過快,機體未及時發出飽腹感信號,導致不自覺地過量攝入食物,從而引起肥胖。
體育活動。機體儲存的能量將運用于身體的正常活動,適當的運動能夠幫助機體消耗多余的脂肪和能量。
睡眠時間。人體每日應保證睡眠8小時才能夠完全恢復精力,睡眠時間不足或睡眠質量不高,會增加發生超重的風險。
啤酒中并不含有使人體發胖的高脂肪,所以喝啤酒本身不會使人發胖。但攝入啤酒后,啤酒會促進人體內胃液分泌,能夠增加食欲;喝酒的同時,常吃含有高熱量的菜肴,增加脂肪的攝入。久而久之,腹腔積累的脂肪就會越來越多,最終導致肚子上的贅肉越來越多。
轉呼啦圈可減“啤酒肚”
肥胖對人的心理、行為和生理均有不良影響。肥胖人群尤其是肥胖女性往往有自我貶低的想法。嚴重者伴有焦慮、抑郁甚至自虐傾向。
肥胖對身心健康的危害還表現在與肥胖相關疾病的危害,如肥胖患者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脂肪肝和某些惡性腫瘤的發病率明顯增多,女性患者甚至會出現月經不調、多毛癥、生活質量下降、預期壽命縮短等。
體重減輕5%—10%可以顯著降低肥胖相關疾病的發病危險。肥胖人群減肥時應注意以下問題:
減肥速度不宜過快,應控制在每周減輕0.5—1.0公斤。飲食治療體重下降后可使血壓、血糖、甘油三酯、膽固醇下降,并改善心肺功能。
運動治療應循序漸進,進行有氧運動,如走路、游泳等,運動方式應適合個人的具體情況,至少每周3次堅持運動才能取得良好效果。一般建議從步行 10分鐘,每周三天開始,逐漸增加運動量至45分鐘,每周至少五天。有“啤酒肚”的市民可進行游泳、轉呼啦圈等運動,可以幫助腸道消化和排毒,是腰部和腹部贅肉的克星。
一般只在嚴重的肥胖癥中才給予藥物治療,并須在內分泌科醫生的指導下應用,主要針對反復使用保守療法而不奏效的嚴重肥胖患者。如BMI40公斤/平方米,或者BMI35公斤/平方米同時伴有肥胖相關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睡眠呼吸暫停等)的患者。